國際在線報道(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高俊雅):連日來,中國兩會吸引了南部非洲國家學者的關注和積極評價。在津巴布韋華裔女政治家、著名學者費瓊看來,中國總是不斷適應新的國情和國際環境,在持續落實一些政策措施的同時還積極做出調整、推進改革,讓國家不斷向前發展。
費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,特別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,中國適應新形勢,全面深化改革,進一步推進各項事業發展,為非洲國家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發展模式。她說:“當今世界跟1949年和1978年時相比有很大不同,中國和世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。中國能夠根據新的形勢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,這很令人鼓舞。特別是近幾年來,中國進行了很多有效改革,比如經濟方面。現在中國更重視科技發展,創新技術,轉型升級制造業。”
費瓊認為,中國的發展也為非洲國家提供了重要機遇,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。她說:“我認為中國積極促進了非洲國家發展。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,比如機場、公路、橋梁等;二是通信行業,華為等企業幫助非洲國家提高很多。此外非洲國家制造業水平低,中國在這一領域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。以津巴布韋為例,我們有200多萬農民,需要大量等農機產品,中國的農機產品價格相對便宜,質量也不錯,能夠幫助提高我們的農業機械化水平。”
費瓊表示,隨著“一帶一路”建設的推進,包括中非合作在內的區域性合作會不斷加強,進一步釋放各方發展潛力。她說:“我認為得益于‘一帶一路’倡議的推進,區域性合作加強將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流趨勢。全球化進程可能會遇到一定的阻礙,而區域性合作和雙邊合作會增強。中國在推進區域合作過程中大有作為,中國在亞太、非洲和南美等地都有很多投資,加強各方在基礎設施建設、能源、貿易等領域的雙邊合作,這對各方都是有利的?!?
費瓊曾任津巴布韋基礎教育部長,是迄今為止該國唯一一位華裔部長,曾著有《津巴布韋向東看》一書,號召津巴布韋民眾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多了解中國歷史、中國人的理念和價值觀,學習中國發展模式。費瓊現任非洲女子大學校長。